水处理设备产业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行情动态 > 正文

东深供水50年:“东深二代”忆东深

2016年01月15日 19:23  来源:中国水处理设备网  人气:89

  “我工作的**个岗位是对港供水管理站,与香港的木湖站一河之隔。当时跟木湖站的人每天都要通过电话核对供水量,如今联动的电子数据传输已替代了人工核对。”57岁的李健辉对40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。

  1964年,还在读小学的李健辉随参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父亲来到了深圳,1974年进入广东粤港供水公司,一直工作至今,是名副其实的“东深二代”。

  李健辉听闻过深圳水库建设时特批钢材的故事,经历了东深供水工程的三次扩建、一次改造,见证了东深供水事业的发展。

  他入职后的**份工作,就是到对港供水管理站守水站。对港供水管理站与香港木湖站仅隔着一条深圳河,双方的工作人员站在对岸就能说话,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交流。“我们当时跟木湖站的交流,就是每天用专用的电话线通话,核对供水情况。”李健辉说。

 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河畔,还是一片偏僻荒芜之地。供水管理站每天的工作内容,除了跟木湖站核对通水情况,就是检查设备,守卫供水站安全。这工作当时被戏称为“守大山”,孤零零的供水站,除了一起值班的同事,相伴的就只有奔流不息的河水和岸边静默的大山。李健辉把那段日子称为“好山好水好寂寞”。

  在广东粤港供水公司40多年,李健辉也见证着东深供水事业发展。原来需要每天人工核对供水量,如今通过计量器,直接就能实现双方电子数据的传输。

  管理手段和水平的进步,还体现在智能化管理上。李健辉告诉记者,以前供水控制中心要完成调度工作,需要调度中心的人通过电话通知下面站点的人,然后站点工作人员再按要求人工进行机器操作。如今在控制中心就能通过调度系统直接进行调度,站点需要的人员起码减少一半。

  在李健辉记忆里,当年深圳水库建设的时候,正是六十年代初国内经济困难的时段,建设工地基本没有机械,搅拌混凝土都是靠人工。*尴尬的是,当建设者们人挑肩扛快建成水库的时候,却发现没有钢材可用,是建设指挥部找到中央,特批了800吨钢材才完成了水库*终的建设。

 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已经过三次扩建、一次改造,供水量从*初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24亿多立方米,工程供水能力大大提升。而且工程建设的水平也越来越高,2000年开始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一举创造了世界*大的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型薄壳渡槽、同类型世界*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混流泵等四项“世界之*”。李健辉说:“这跟以前相比,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。”

  “工程在提升,供水量在提升,管理手段也更先进,这也给我们工作带来压力,因此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需求。让我自豪的是,我为之努力的工作确保了沿线经济的发展,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。这是我们水利人的贡献和价值。”李健辉说。

(完)
 
同类资讯

农村污水治理中外大对比 看看有哪些不同2018年07月19日 15:00

生态环境部回应污水厂为何会成污染源2018年07月19日 15:00

废水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 污水处理市场需求巨大2018年07月19日 15:00

大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不易 以后要节约2018年07月19日 15:00

未来5年中国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预测分析2018年07月19日 15:00

万盛万东镇:农村也建污水处理站2017年10月13日 13:58

出来的水能养鱼!长沙10座污水处理厂水质达一级2017年10月13日 13:58

东莞樟木头污水处理厂提标及三期工程项目启动2017年10月13日 13:58

重庆巫山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建成2017年10月13日 13:58

突尼斯环境部长为中方承建的污水处理厂点赞2017年10月13日 13:58